冬季的安徽,天氣晴朗,寒風瑟瑟,在公司承建的銅陵鐵路項目拌合站院內,41歲的胡偉穿著雨鞋站在沉淀池內,不時抬腳晃動,邊踢邊走,走到池邊彎腰舀起一桶泥漿,雙手提起遞給站在扶梯上的薛磊,倆人正在清理沉淀池。
見我過來,倆人有些不好意思的和我打了招呼,“你們干你們的,不用管我”,我生怕影響他們工作。倆人又繼續舀著、端著、舉著、提著,最后倒進另一個池子,十幾桶下去后,兩人從沉淀池里走出來?!澳銈z人在這里干活,是領導安排的嗎?”“不是,是胡偉考慮這個沉淀池要放置清水備用,所以帶著我倆在這清理”,薛磊回答道。
看著池子里的污泥舀的差不多了,倆人又去抬來抽水泵,接上電源,幾經周轉后,抽水泵開始工作,最終把池子里的污水通過排水渠過濾循環流進沉淀池?!澳銈z把這個池子的泥漿倒進另一個池子,那最終這個池子的泥漿怎么辦?”“因為這個泥漿里有水泥,旁邊都是鄉親們的土地,不能隨意倒掉,如果直接倒進田地里,老百姓的地會長不出莊稼,旁邊這個沉淀池的泥漿等干了可以用挖掘機清理走”胡偉邊比劃邊告訴我緣由。
胡偉,1980年出生,2000年參加工作,山東梁山人,工作21年,從事汽車駕駛工作14年,開過壓路機、裝載機、挖機、臺車,因為自身善于學習,積累了技術管理經驗,在2014年轉崗從事現場管理工作,隨后在天互公路、懷邵衡鐵路、雄安市政、銅陵鐵路項目從事現場管理和拌合站、梁場建設工作。2015年5月被中國鐵建授予“勞動模范”稱號,現任銅陵鐵路項目第二現場組組長。
筆者第一次注意到胡偉是在2021年元月,當時大家在食堂吃午飯,當說到春節留守的工作需要人員配合時,在隔壁桌吃飯的胡偉立馬拿起手中的電話通知現場組人員隨時待命,他的執行力從一群人當中脫穎而出。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這個皮膚黝黑、身材瘦弱、不善言談的組長,之后在項目經理口中也多次聽到他的名字。
他為什么是鐵建勞模?
2014年,胡偉參建了天互公路項目,該項目是甘肅省重點藏區公路改建項目,海拔3700米,高原嚴寒、環境惡劣,胡偉負責一段4.5公里的路基工程,包含12個涵洞。該段工程經過前期核算,存在潛虧,而胡偉接下了這塊“硬骨頭”。
“我那會也沒想那么多,自己帶著一個技術員,我也算半個技術員,因為另一個技術員還有其他的工作,我就現場一邊當技術員,一邊指揮機械作業,就一天到晚的在現場盯著干,每一個環節都操著心?!?/p>
“明知道是潛虧,那你過程中是怎么干的?”
“我主要是調整了方案,采用‘加減法’施工,挖填方就近處理,縮短原方案從隧道口運輸的距離,最大程度避免因天氣影響造成的窩工”
“當時結果如何?干了多長時間?”
“當時這段工程干了8個月時間,核算之后盈利100多萬”胡偉低頭笑著又有些緬甸的回憶著。“公司當時來人問我是怎么干的?我說‘把活當成自己的活干就行了,跟自己家一樣,精打細算這個活就干出來了’,方案是給一個方向,并不是現場最終的方案,我就把該省的省下來,跟自己家過日子一樣...”
從小因為家庭經濟負擔重,胡偉養成了節儉和為別人考慮的習慣,1996年考上重點高中的他,為了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選擇就讀職業技術學校,為了讀上當時好就業的汽車駕駛專業,他一個人只身前往東北上學,一年回一兩次家,那年他16歲。
如今,他為了生活依然漂泊在外。在銅陵鐵路項目拌合站時常見他單薄的身影,他忙前忙后,總有做不完的事情。
銅陵項目因建設單位用地未全面交付,致使現場無法全面開工,胡偉在負責管轄范圍的便道修建后,把重心投向了梁場建設和拌合站混凝土生產上。梁場建設過程中,胡偉運用以往實踐經驗,優化施工方案,在場地硬化和承臺建設環節精益求精,在保證質量和使用實用性的基礎上,節省了成本20余萬元。
項目未開工,人員也隨之減少,胡偉一人身兼多崗,拌合站和梁場的日常管理工作都落在了他的身上,清理拌合機攪拌倉的工作也被胡偉包干。
“拌合站人少,本來清理沙子、基坑已經很累了,昨天是個下雨天,本來可以休息的,但他沒有休息,早上吃過早飯后就到了拌合機上面,開始清理拌合機的攪拌倉,清理攪拌倉這個工作是最艱苦的,因為里面通風條件很差,機器生產完以后悶熱、潮濕,里面有水泥、有水,特別臟,還有黃油,工作條件特別差,還要拿沖擊鉆擊碎凝固的水泥塊,灰塵全在里面,散熱效果也不好,很辛苦,胡偉體型嬌小,攪拌倉的門容易進去,這項工作一直被他一個人承擔,也從來不讓我們去做。有一次他到中午還沒有清理完,他讓我們帶飯回來,因為拌合站人少沒有食堂,一日三餐需要到1公里之外的項目部用餐,帶回午飯他簡單吃了幾口又立即返回料倉里,這項工作清理一次要5至6個小時,一個星期最少清理一次,這個月已經第六次了,每次出來滿身灰塵,衣服被汗濕透,看著真的挺心酸的...”薛磊低著頭說。
但胡偉卻樂觀的說,“干項目的活就像干自己家務一樣,雖然我們沒有女孩兒干活細致,但我們也要干呀”。
今年7月,當“煙花”臺風臨近安徽,胡偉連續好幾個晚上輾轉睡不著,拌合站的房子全部都是活動板房,他擔心風力太大把房屋被吹垮,凌晨2、3點鐘,屋外刮風下雨,風力達到8級,胡偉憂心忡忡的起床,披了個外套便出門了,他挨個宿舍詢問員工情況,讓員工警醒,而他自己在拌合站區域巡邏,吹落的鐵皮像刀片一樣,險些劃到他的臉,他顧及不了那么多,只想把院子查看個遍,這樣他心里才踏實。
“工作中,他教我們怎么測量,怎么放點,怎么看測量儀器,教我們看圖紙,辨別混凝土質量,硬是把我這個電工往復合型人才培養,他身上積極向上的力量影響著我,我也非常愿意跟著他學,對我來說他是我的榜樣,是我人生中的導師?!?/p>
“他更像一位親大哥”薛磊這樣評價他。
他為什么像親大哥?
下雨天見到最多的就是胡偉的身影,他在院子里轉來轉去,這里修修水溝,那里敲打敲打,再把院子的雜草割一割,反正他眼里永遠都有事情做,整個人閑不下來。
“生活中,他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特別是對公司的公共財產,特別的精打細算,不多浪費公家的一分錢,是能省則省。洗漱間的電熱水器,人少的時候,用的頻率少的時候,他就會拔掉,人多的時候再插上電源。天氣無論多熱或者多涼,在他能承受的范圍之內,絕不會開空調或者使用電暖氣。生活中也是為了大家生活條件更好點,經常用的東西壞了他就會修修補補,衛生間的門壞了,他想各種辦法,到處找小的配件,一些輔助的零件,拆下來裝在門上,修來修去把門修的特別好用?!?/p>
“他對待同事無微不至,天冷了,怕我們凍著,晚上會去看我們冷不冷。剛來的裝載機師傅50來歲,胡偉怕把師傅凍著,就想辦法給師傅把舊空調維修好,他說天涼了,不能把咱們員工凍著了,取暖設備修好,能正常使用就行?!?/p>
“立冬后,胡偉一直在關注著天氣,雖然是南方,也會出現零度以下的氣溫,他會叮囑我們,把水管的水放掉,那些地方需要注意,別把水管凍破,不然我們的生活用水、飲用水都使用不了,非常的關注這個事情,說的不止一次兩次,提醒我們”
“有時候加班特別累,胡偉看見了就會給我們改善伙食,他自己掏腰包,買肉買排骨買魚,他給我們做飯,而且廚藝還很好,他給我們改善伙食,犒勞我們,他其實是最辛苦的人,但他卻安慰我們說我們辛苦了,其實我心里真挺難受的?!?/p>
“工作和生活中他都是我的好大哥,他每次都是帶著我們一起干,從來不是只動嘴,而且永遠比我們干的多,比我們辛苦,他是有方向有目標的干,會超前謀劃很多工作,每次都有清晰的方案,會給我們分析做完這件事情的好處和收獲,以最好的方式在干,跟著他干苦點累點,但是心里很舒服,有源源不斷的力量。工作往后推進也會很順利,每項工作環環相扣,項目全面開工以后就不會拖泥帶水,生產的時候效率會很高”
拌合站人員基本身兼多職,電工薛磊兼職過磅員,工作和住宿都在拌合站最前面的兩間房子里,時間久了難免有些孤單,胡偉就想著為薛磊做點什么,思來想去,他找出了以前的舊電視,電視信號非常不好,胡偉一個人來來回回調試了幾十遍,直到找到信號,有電視陪著薛磊他也放心了,而他自己房間里沒有網絡也沒有電視,他說他旁邊屋里住著裝載機師傅,能跟他說話。
薛磊告訴筆者,胡偉的一言一行,帶動和影響著自己,胡偉總是告訴他要一專多能,他給薛磊制定培養計劃,階段性教學,一個愿意教,一個愿意學,如今薛磊學會了收料、測量、看水準儀、看圖紙,不再是那個單一的電工。
胡偉說:“我讓他們學習,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讓他們思想不松懈,斗志不放松,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本領,為的就是開工大干那一天,全都派上用場,也是為他們自己多爭取些機會?!?/p>
因為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撐把傘。
如今的銅陵鐵路項目拌合站,在胡偉的帶領下,各項工作銜接有力,隊伍精神飽滿,依然每天看見胡偉的身影,瘦弱的身軀,不知道又在忙些什么....
“一切都是過去式,未來還要繼續努力”胡偉這樣說。
胡偉和薛磊清理沉淀池
清理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