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參加工作以后,感覺生活中總是很忙碌:考試、工作,工作、考試……沒有一件事情是不重要的,也沒有一件事情可以置之不理!整天在各種場合扮演著固定的角色,沒有一刻可以放松,即使回到宿舍,也時刻惦記著手機是不是調了震動,耽誤了“重要”的事情可不好辦。我似乎成了牢籠里的囚徒,不僅囚禁了我的肉體,還囚禁了我的思想。就是擠出時間也是抓緊拿起手機刷刷微博,看看抖音,再也沒有心情靜靜的讀一本書,感受不同時空中人類思想的閃光。整個人完全處在忙碌而空虛中。上個月我看見公司總部職工書屋開放,抱著湊熱鬧的心態去職工書屋逛逛,就無意識拿起那本《蘇菲的世界》試著讀起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仿佛一扇哲學的大門為我打開。
這是本關于哲學的小故事集,全書由一個快滿15歲的小女孩蘇菲接二連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開序幕,“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這些看似很普通的問題卻蘊涵著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蘇菲在彷徨中開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學老師艾伯特的引導下進入西方哲學領域。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運動時代,和已成為歷史的那些有著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進行了一次心靈的談話,目睹了歷史又一次嚴肅的重演??催@樣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蘇菲的所到之處,處處凝結著文明的精華,彌散著哲學的氣息。在這樣一本小說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學史,本身就極具魅力。隨著小說人物在書中不停的追逐和尋求劇中謎團的解答,系統地科普各種哲學思想。越來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興趣的西方哲學。
本書給我最震撼的是兩個話題真實與假象,存在與虛無。有先哲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相信眼見為虛,你的哲學思想才剛剛入門”。為什么我們眼睛看見的都是假象,為什么我們眼睛會欺騙我們。古典哲學集大成者康德,給出了我們一份答案。
康德提出二組詞匯,第一,經驗,“經驗”是指我們用感知獲得對象,或者用感官獲得對象要素,叫“經驗”。比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第二,先驗,經驗以先就被規定的東西叫“先驗”,也就是在你經驗還沒有發生以前,已經規定了你的經驗模式和經驗系統的那個東西叫“先驗”。他說經驗只提供現象信息,并不提供現象信息背后的聯系,因此我們感知的“世界”永遠不是真實的世界,是被“先驗”規定后扭曲的假象世界。那么客觀世界在哪,也是物體物本身在哪里,在彼岸。他取一個詞叫“物自體”,也叫“自在之物”。他說那個我們感知夠不著的客觀世界本身不在我們的感知范圍以內。這就是著名的“彼岸說”。幾乎和佛陀的思想驚人相似。
下面我舉兩個例子說明一下。我們今天就用科學的方式講一下我們的感知。你的視覺是什么?你把光量子,光這個能量,錯覺為明亮,這就是你的視覺。你把光的波長錯覺為顏色。你的聽覺是什么?你把振動波的能量錯覺為轟然作響的聲音。如果你的眼睛就是一個光譜儀,如果你的耳朵就是一個振平儀,那么這個世界的本相有可能是無聲無色的。你能想象那個無聲無色的世界是什么嗎?霍金也評價過人類的感知。他舉了一個例子,他說這就好比魚被養在圓形的魚缸中。由于魚缸是一個曲面,所以魚缸中的魚看外部世界永遠是在一個曲面鏡中看待這個世界。因此它一定認為這個世界就像我們在哈哈鏡里看到的世界,是一個被扭曲的形象。他說我們人類的感知就相當于魚缸的那個曲面,我們的感知不是真空,不是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只是一種扭曲假象而已。
存在與虛無。哲學界一句,“為什么存在者再而無卻不在”。讓存在與虛無成為永恒的話題?!短K菲的世界》中提到的哲學家柏克萊否認在人類的心靈之外存在著一個物質世界,認為我們的感官認知乃是自天主而來。他提出了“他能確知的,只有經過感知和頭腦所創造的觀念”、“不能說實際上存在著,獨立于人的頭腦之外的事物或實體”?!短K菲的世界》一直討論這種虛無,蘇菲是席德父親筆下的人物,席德父親又是作家筆下的人物。那么我們呢?我們以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著,也許,我們不過是另一個作家筆下的虛幻人物,我們沒有自由意志,那個作家就是我們命運的主宰,我們的上帝。而更可怕的是,我們的上帝也許不過是另一個虛無……誰又能證明不是呢?上帝不能,理性不能。是的,無人能夠證明,以為是存在的東西也許不過是虛無,一切皆無,沒有任何東西是是堅實而可以確定的。
既然一切皆為虛無,我們讓如何自處,我們該何去何從?蘇菲給了我們一種答案。當蘇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虛幻的人物,他們沒有選擇選避,像其他人一樣不去相信,而是選擇了反抗。最終,他們雖然未能是自己成為真實存在的人物,但卻逃出了小說本身,作為虛幻的人物來到了“永恒之境”。不僅如此,他們甚至以虛幻人物的身份影響到了真實世界。讀到最后,我腦中回蕩著笛卡爾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但是也許我們可以更灑脫,用蘇菲話向世界宣告“無論我是否存在,我,終究是我”。
如果大家有時間,我推薦你們讀一讀這本喬斯坦.賈德寫的《蘇菲的世界》。
在床上靜靜的閱讀,放下書后感到很充實,是一種久違了的美妙的感覺。仔細回憶一下,已經有兩年時間沒有認真的讀過一本書了。有工作生活壓力的原因,也與個人心浮氣躁的毛病有關。多年的閱讀習慣培養出來不容易,放棄了實在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想到這里,我心中一動,無論如何得保持住這個良好的習慣!讓思想永遠自由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用閱讀找回一個積極上進的自我,塑造一個生機勃勃的自我,展示一個心態良好的自我。做一個對自然萬事萬物感到驚異的大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