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余華的代表作之一,《活著》通過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講述了老農徐福貴一生的故事。作為富家子弟出身的徐福貴,他的一生經歷了內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人生幾度反轉,他和家庭經受著不同的苦,最后他所有的親人都先后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年老的牛相依為命。樸實無華的語言,卻感人淚下。
在作者的筆下,徐福貴的一生無疑是悲慘的,從富甲一方的貴少爺,到沉迷賭博,父親變賣家產,為他還債,最后抑郁而終。當他決定洗心革面重新作人,卻不幸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歷了槍林彈雨,生離死別后,重新回到家中的他受到了沉重打擊。母親因病逝去,女兒因一場大病,失去了說話的能力,成為了殘疾人,妻子家珍因過度勞作也病倒了??吹竭@悲傷的一幕,他自責,他痛心。本以為可以靠勤勞改善生活,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卻因自然災害,糧食失收,全家人靠吃草根過日子。
生活艱難,本以為孩子漸漸長大,會迎來改變。但是兒子有慶因為與縣長夫人的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死去,全家陷入悲傷中。隨后,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里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當他以為好日子要來的時候,鳳霞卻在生產一名男嬰后大出血死在了手術臺上,人家再次陷入悲傷中。
三個月后,家珍因憂傷過度也相繼去世了。福貴與她女婿二喜決定把孩子苦根撫養成人。但天有不測風云二喜在工地上發生意外而去世了,福貴便把外孫苦根帶回鄉下生活,兩人的生活相當艱難。有一次苦根生病了,福貴心疼,便把平時視為美味佳肴的豆子煮給他吃。不料苦根因吃豆子活活撐死了。幾經反轉,每每以為好日子要來的時候,生活總給福貴當頭一棒。故事的最后,遲暮之年的福貴花盡畢生積蓄救下一頭老牛,彼此相依為命。
福貴的一生無疑是悲慘的,親眼目睹至親之人一個個從自己身邊死去,每每希望燃起之時便被巨大的失望填滿。七次至親之生離死別,他經歷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白發送黑發人,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年僅七歲的外孫。他的遭遇詮釋了“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給人看”。字里行間的壓抑與悲慘讓“活著”這兩個字顯得越發沉重。
然而,在我眼中,福貴的生活雖苦難,但也幸福地活著,不斷地苦難中一家四代的親情貫穿始終。早在福貴敗光家產之時,他的父親雖氣但卻沒有埋怨,變賣家產換成銅錢要求福貴去還錢,為了讓福貴明白家產的來之不易,相信福貴可以重振家業,能把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這樣用心良苦,這樣深沉的愛格外珍貴。母親即便行動不便,也堅持下田勞作。母親還鼓勵他說:“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窮也不怕”。更可貴的是他妻子家珍對他的情義。當福貴把妓院當家,把賭博當事業時,已懷七月身孕的妻子家珍跪著求她回家。但最后換來的只是富貴的責罵與嫌棄。當福貴把家產敗光后,家珍只說:“只要以后不要再賭就好了,不怪你”。這句話使多少人熱淚盈眶。
作為城里富商女兒的家珍,當福貴家道中落衰敗后,她寧愿放棄榮華富貴,也要與丈夫富貴同甘共苦,一家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無怨無悔,共同走完坎坷的一生。如此情義不正映襯著那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么?令人欣慰的他還有著一對乖巧的子女,一個孝順的女婿和一個伶俐的外孫。兒女從不抱怨生活的艱難,有慶從小就下田勞作,放學后還割草喂羊。女婿二喜雖不富裕,但卻心善人勤,第一次登門就張羅著為岳父修繕房子,因為岳父一句話,哪怕欠下外債也在所不辭,外孫雖小,卻也時常跟隨福貴勞作,陪伴在他身邊??嚯y中的幸福,苦難中的真情,苦難中的快樂,雖然短暫卻讓福貴一生不忘??v觀歷史,王侯將相、帝王之家生活富足,金碧輝煌,卻未見得有福貴的幸福。
在我眼里,徐福貴是堅強地活著,他沒有因為家道中落而一蹶不振;他沒有因為被拉壯丁去充軍而怨天尤人;他也沒有因為至親一個個離他而去,而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在又冷又餓的惡劣環境下,他自己一個人堅強地活著。即使肉體和精神上飽受折磨,他也選擇堅強地活著,他堅強地忍受著現實給他的苦難與幸福。生活雖一次又一次的點燃了他的希望,但一次又一次將他的希望澆滅,一次又一次把他打入絕望的深淵。盡管如此,他還是堅強的站了起來,堅強地活著,捫心自問這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
通讀全書,“活著”這個主題貫穿其中。作者借福貴的一生告訴我們:人是痛并快樂的活著。生活從不是一帆風順,也從不是順心如意,苦難與幸福是硬幣的兩個面,當人生的硬幣在翩翩起舞,苦難和幸福就會交錯而至。正如福貴的一生,如野草般卑微艱辛,也堅強地活著。因只有活著,才會有希望;才不會辜負自己,不會辜負親人;只有活著才能走出自己人生之路的特有光彩。